经开区锚定“四区”建设目标 坚定不移打造新发展理念全域实践区
以实绩开创新局面。上周,无锡经济开发区与深圳半导体协会携手创办的无锡深港创新协同中心在深圳揭牌,这标志着无锡经开区正式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共享大湾区发展机遇。紧接着,旨在吸引一批集成电路设计团队和人才扎根到无锡经开区的长三角和粤港澳IC设计大赛将拉开大幕,这将有效促进项目引进、孵化、落地和产业化,形成产业合作、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双向交流”合作发展新模式的新实践,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创新试验区探索新路。
豪情满怀的无锡经开区正以充足的干劲,力争在年终大考中交出一份过硬答卷。无锡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建平表示,无锡经开区正锚定“四区”建设目标,加快建设科产城人融合的“宜居核”、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标志性的“创新核”、全域实践新发展理念的“幸福核”,以担当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打造新发展理念全域实践区,以“同下一盘棋”的担当、“下好同一盘棋”的实绩,奋力打造新发展理念全域实践区。
“融”字当先,加快城市要素集结互通
无锡经开区正以一个“融”字,谋划科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作为无锡“两核”中的一核,无锡经开区跳出一般开发区开发理念,正以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新旧动能转换、城市功能完善等要素的集结与互通,打通“宜居核”的任督二脉。
9月,一场城市更新大戏在无锡经开区上演:设立100亿元城市更新母基金,带动筹集300多亿元各类金融资本,加快“一带、两镇、三园”城市更新步伐,把贡湖大道打造成连通无锡“一城双核”的靓丽多功能“走廊”,推动华庄、周新两座老镇的焕彩重生……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带动产业升级迭代、提升城市品质成为无锡经开区加快建设科产城人高度融合“宜居核”的起步之作。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科产城人全面融合提供硬支撑。在无锡经开区的蓝图上,以“一镇五园”为主战场,将引进一批产出高、用地少的龙头型、平台型、领军型项目,实现城市产业空间重塑,城市建设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
加快城市功能完善推进城市能级和品质的提升。通过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全面融入生态环境、文化景观、教育医疗等要素,实现生活、工作、购物、休闲、运动深度融合。坚持产、城同步规划、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城市承载力,更好发挥“成核”“聚核”效应。
“创”为路径,瞄准高标准国际化发力
作为长三角几何中心,又是太湖湾科创带核心区域,无锡经开区瞄准了高标准建设国际化的科创社区、高起点搭建支撑强的创新平台、高定位打造能级高的产业集群、大手笔引进高端化的人才团队、大力度培育领军型的科创企业为主线的“创”字路径。
杨建平在采访中透露,太湖湾信息园、基金PARK,这两个“一镇五园”建设中高能级创新载体年内将先后开园,将助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他表示,按照坚定不移打造新发展理念全域实践区的要求,无锡经开区正全力为一批规模大、质量好、空间占用小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各类保障。
腾出更大空间保障优质项目落地。未来5年,无锡经开区将确保腾退1000亩以上工业用地,清理800家以上“散乱污”企业,完成辖区内所有老旧工业团地改造提升工作。同时,加快构建“一园区、一产业、一套班子、一政策、一基金”的特色园区发展新模式,5年内新建30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打造成为推进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国际合作、产业培育的主阵地。
不仅如此,无锡经开区将紧紧围绕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智能制造等产业主攻方向,5年内形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软件和信息服务、规上服务等7个百亿元级以上产业集群,引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以上、青年人才10万名以上,引进科创企业2000家以上,让无锡经开区成为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标志性“创新核”。
“新”谋突破,打造新发展理念实践区
“宜居”、“创新”,落脚在“幸福”。杨建平说,市党代会发出了打造新发展理念实践示范区的号召,无锡经开区将坚定不移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以传统城市建设管理为标准,在“没有先例”的方面力争率先,在“普遍在做”的方面确保领先,突出“新”字来谋划新发展理念全域实践区建设。
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无锡经开区将深化“产业功能区+行政管理区”基层治理和员额授薪制等干部人事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激发干事创业新活力;把协调作为内在要求,以美丽经开“三年五提升”行动为抓手,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适度前瞻布局市政基础设施,加强精细化、智慧化城市管理,常态化开展文明创建、塑造文明风尚,着力打造通达、精致、智慧、韧性、安全、文明的新城样板;把绿色作为必要条件,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加快中瑞低碳生态城建设,争当绿色生活、低碳发展先行示范区。
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无锡经开区还将统筹构建高质量民生产业和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加快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购买城市更新和科技园区建设形成的优质载体,提升资产收益、群众受惠水平,针对“夹心层”困难群体研究出台更为精准的生活、医疗、教育救助政策,切实让新城居民共享太湖新城建设发展红利。(尹晖)